北风席卷大地,吹起了狼尾草,八月的天气将会被大雪覆盖。坐在香泉河边的沙滩上,感受着寒风的吹拂,听着潺潺的流水声,看着远处山上永恒的雪花,郑唐颇为伤感。这个打了四年仗的地方终于要走了?过去,他和战友们也不例外,抱怨这个地方环境恶劣,但到了该离开的时候,却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荒凉、孤独和寒冷,也是那么美好,令人失望。
坐了一会儿,我觉得又冷又无聊。郑唐我撑起双手,全身弹起。然后我做了一个后空翻,轻轻地着陆,站在那里向前凝视了几秒钟,然后我开始沿着河流向西南方向慢跑。在4700多米的高空,如果没有长期训练,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。
郑唐不仅经历了长期的训练,还参加了多次实战,甚至亲手将三名敌兵推入河中,看着他们在冰冷的水中挣扎而死。这不是因为他残忍,而是因为战争如此残酷。如果不是中国政府一直保持克制,死在他指挥下的人数肯定不是三个,而是三十个甚至三百个。
因为郑唐不是一线战斗人员,所以他是军队中宝贵的高科技人才。他是潜江大学电子信息与机械工程双学位学生。大四那年夏天,他放弃年薪30多万元的工作机会,响应国家号召,参军入伍,志愿到全国唯一外敌入侵、军事冲突发生的西康省纳里边境服役。凭借着特殊的职业背景和特殊的参军志向,他从参军的那一刻起就备受器重,成为了纳里边境西部战区某旅电子对抗中队的骨干。第三年,他成为电子对抗中队的副队长、事实上的技术总监和实战指挥官。
电子对抗中队处于两军对抗的第一线,其任务不仅仅是电子干扰和抗干扰,更是无人机侦察、指挥和作战的保障。郑唐带着团队,模拟了无数次,再配合无人机“蜂群”战术,一举歼灭了边境线另一侧50公里深的泛包围圈内敌人的战术,几次扣分都被西部战区总部批准。根据相关推断,其实士兵根本没有必要用四肢和棍棒互相推搡。他们旅只有一百八十人,上千架混合无人机,就能在全旅400公里长的边境线另一边,歼灭一万多敌军。中国的军事实力,在敌人那边领先了不止一代,真正开始的时候,完全碾压。
然而,爱好和平的祖国从未授权前线进行热武器战斗,只允许近乎原始的推身和棒刀枪战斗。郑唐这位技术骨干因此多次放弃“本职工作”,参加一线战士的行动,用部队专门传授的战斗技巧与敌人作战。虽然风险不小,我被打死过几次,但我也做出了不少贡献。作为一名大学生技术兵,我成为了全大队的战斗模范,这也是一个传奇。
原始战斗发展出了强大的肌肉和灵敏的反应,这使得郑唐即使在普通人走得更快无法呼吸的高空,也能轻松后空翻、快跑、慢跑、打拳、玩枪等。
跑了大约一公里后,我们来到了香泉河的一个急转弯处。这个急弯的形成源于对岸一座土山的阻挡,使得原本不深的河流在这里变得更宽更深。另一边沿河有一条路,是迪亚县通往西北边境的通道。虽然路修得不错,但是现在车很少了,因为从另一个方向修了一条更直更好的路,连接了迪亚西北部著名的旅游景点和边境营地。
在河这边宽阔的岩石滩的尽头,荒凉的戈壁上,矗立着一座小破庙,与普通藏传佛教寺庙的风格完全不同,更像是内地农村常见的河神和山寺。也许正是因为不属于当地宗教信仰的神灵,这座寺庙根本没有香火,即将倒塌,也没有当地的人来修复。之所以是郑唐是因为我经常路过这条河岸,偶尔也会来“欣赏”一下。但是里面供奉的“神”也被风吹得散落一地,皮肤也脱落了,完全看不出是什么神。
无神论者郑唐并没有把“神”的四肢拼接起来放回原位,而是有一天,从军队里拉了一块大帆布盖住了小庙的屋顶,这样在自己的小庙里被肢解的“神”就不会被风雨吹得短时间变成泥了。
跑到小庙边上,感觉有点超脱,这种超脱感袭来,却一扫我的无聊。这是郑唐探索的一种相对有效的解压方法。静静地靠在小庙的一角,仰望着对面的雪山,努力恢复体力,感觉越来越放松。
奇怪的是,突然传来了汽车的声音。郑唐整个人从靠墙的姿势站直了,好奇地看着那边的路。我不知道是谁这么不靠谱,居然开着车沿着这条弯道陡坡的老路行驶。大约两分钟后,一辆白色汽车在眼前闪过。虽然不快,但是吓了一跳郑唐因为没有减速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是急弯,道路沿河修建,路面狭窄。即使这辆车现在的速度是40公里,也不算快,是时候减速再转弯了。
迷茫地看着车,没有等对方减速转弯,而是亲眼见证了一场灾难。汽车径直冲出路基,冲向香泉河。在汽车减重的那一刻,郑唐听到了一声尖锐却空灵的尖叫。很明显,司机是个女司机。这时,她醒了,吓得尖叫起来,但由于窗户关着,她的声音听不清楚。在女子的尖叫中,车子以平抛的方式划出一道弧线,“哇”的一声直直地落到河中央。
“哎呀!”郑唐很快想通了该怎么做,毫不犹豫地跑了起来,边跑边脱衣服,跑到河岸时,衣服只剩下一条内裤了。弯腰捡起一块石头,不用多想,就一头扎进了水里。
即使经过冰水逃生训练,郑唐也差点晕倒,过了几秒钟才习惯,砰的一声关上车窗玻璃,车才沉了下去。里面的女人起初很害怕,然后她看着郑唐打碎玻璃,然后她清醒过来,推开了门。玻璃碎了,门被推开了。郑唐一旁,女孩被门冲了出来,被郑唐抱住大喊:“放开门把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