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群雄逐鹿五百年》十七,曹刿论战的误区 免费试读
管仲很受欢迎。凭借他非凡的能力,尤其是他雄辩的口才,他让齐桓公爱上了他。(这并不夸张。齐桓公公开称之为米歇尔·普拉蒂尼。)
管仲在治国安邦方面真的是独一无二。他一上任就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他修补纪律,大张四维。四维不是今天科学上的点、线、面、时四维空间,而是礼、义、诚、耻四维的为人处世,但它确实是按照点、线、面、时四维空间结构来排列气的。余国本大力振兴士农工商;在经济上,他着重铸钱、煮盐、收税、种籽、采粟、狩猎;于郭敏,他制定了一整套奖惩制度;在部队,他创立了班(当时叫径赛)、排(李)、连、旅(乡)、师和军编制。齐国经过改组,成为一个全民皆兵的军事国家。
说管仲是奇才,是因为他有着两千多年前现代国家管理者应有的缜密思维、协调能力和全局观念。说他是小人,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,而是一个不听他摆布就会被他报复的叛徒(伪君子)!
即使齐桓公不服从他,他也绝不会放手,他会不惜一切代价,不计后果,尽力惩罚他!
鲁庄公听说齐国越来越强大,深感后悔不该放过一个女人的恩情,回到管仲身边。他担心齐国以后会元气大伤,决定在还没有完全展开之前就主动出击!于是他积极备战。
得知消息后,主张先发制人,给鲁迎头一击!管仲不赞成马上用兵,主张加强防御。于是拜包为大将军,率军杀了长勺。管仲因此闭口不言,袖手旁观。
鲁庄公见齐军被围困,惊慌失措,立即向全国发出动员令,准备应战。谋士王世博向鲁庄公推荐了一位名叫曹刿的隐士。
啊!曹刿,多么熟悉的名字!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上有这么一篇古文,叫《曹刿辩》。曹刿的肉食者理论被我们的语文老师归类为:反动派,万恶的奴隶主。现在想来,身边的人哪个不是吃肥肉的?有些人正试图向素食者转变!
社会真他妈的不公平!据说曹刿在长勺之战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官,也就是纸上谈兵,和纸上谈兵的始作俑者赵括应该是一类人。但仅仅因为他打赢了长勺之战,就和赵括相差太远了!他在历史上很有名;赵括,出丑了。
在我看来,曹刿的“意气风发,再软弱,三次筋疲力尽”的理论值得商榷。第一,他在危险中等待的战机,其实是一种时差,就是你激动我就忍,你连打带踢我也忍,你打不起来我就发脾气。但前提是我能处理好!值得在枪林弹雨中被动的打一鼓二鼓三鼓吗?三鼓之后还有还手之力吗?第三鼓前敌人突破阵地怎么办?第二,齐军战败不是“胜人一筹,再败,三竭”,而是在建国之初就被打败了,实力还很弱;战败击溃了不久前卢俊轻敌的意识;败于鲍的急功近利;败在管仲袖手旁观的不合作态度下。第三,现代战争理论强调进攻是最好的防御。如果结合第二条的分析,利用琦君立足不稳的优势,卢军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胜利!就像最近的齐鲁之战,齐国刚刚迎来了一个新的君主,仓促集结兵力作战,却依然能够一次冲锋就把鲁庄公打回了老家!
把战场的名字和勺子结合起来,细细品味“一分努力,二分失败,三分疲惫”的理论,感觉这就像一个厨师做菜的烹饪配方:“刺”,一口热油炒出来,再敲几勺,厨师就浑身无力,筋疲力尽,赶紧起身把菜递过去,然后蹲在门口抽烟或喘气。
无论如何,如果曹刿赢了,他一定会以军事奇才而闻名。这叫成败论英雄!
齐军大败后,灰头土脸的和包不甘失败,与宋国联手攻打鲁国。(由此可见,此时的齐国并不强大。)
这一次宋齐联军二比一,鲁庄公把曹刿和他的“高空,再失败,三次筋疲力尽”的理论放在一边(好像听了我的劝告!!!)主动出击,采取以死相搏的策略,先打败,包只好退兵回国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