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在亮剑捡礼包》第10章 智能反步兵地雷 免费试读
日本人的炮声停止了。
李云龙把卫山河拉出了前方的散兵坑。
今晚的前沿阵地没有问题。新团现在的任务是阻止小鬼子,掩护师部和野战医院撤退,暂时不用主动进攻。
日本人不会轻易和八路军打夜战,一路行军很累,需要休息。
虽然李云龙胆小,偶尔也会突发奇想,但他几乎不可能给你夜袭的机会。
用李云龙的话说,鬼子需要休息,新团一路跑到苍云岭也需要休息。
双方心照不宣地把战斗的时间推迟到明天早上。
到了新团总部,李云龙没有拉卫山河说话,而是让他好好休息,迎接明天的战斗。
很快除了必要的留守人员,指挥部里的所有人都在夜幕降临后开始入睡。
盖着李云龙送的被子,卫山河再一次把心思放在了礼包空间。
刚杀了三个小鬼子,拿了两个礼包。
“恭喜主人打开白色礼包,得到十盒中华烟。”
看着突然出现在礼包空间的十盒烟,卫山河无言以对。虽然他也有一些烟瘾,但他希望为明天的战争开些有用的药。
我从礼包空间拿出一支烟,打开,留下一包,剩下的放在我的个人空间,抽出一支烟,起身用煤油灯点燃。
纯红色包装的香烟没有logo,让卫山河可以随意拿出来送给别人。
其实大礼包出来的东西都没有标签和生产说明,包装都是一样的,没有任何标志。
“第二个蓝色礼包,怎么也要给我有用的东西啊”
看着礼包空间里最后一个蓝色礼包,卫山河隐隐约约的期待了一辈子的思考,蓝色礼包马上就要打开了。
“恭喜主持人打开蓝色礼包,获得十箱智能反步兵地雷。”
智能反步兵雷是后世经常使用的另一种装备。
但是当卫山河得到这些地雷的描述时,他有些惊讶的想出了一个智能反步兵地雷。
是一种后世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矿。其实智能雷并不真正具备识别敌我的智能,只是一种布雷后防止无辜伤亡的地雷。
智能雷布完之后可以在设定的时间内销毁。如果它们没有被触发,没有在设定的时间内自毁,地雷引信的寿命将在大约半年后结束,自然不会被引爆。
地雷分为两种不同的杀伤,一种是冲击波杀伤,一种是破片杀伤。
蓝色礼包里的这种智能反步兵地雷是完全不同的产品。它是一种环形触发的智能雷,具有冲击波和破片的双重杀伤效果。
智能反步兵地雷有连锁反应引信。一旦所有的地雷都被触发,所有的引信都可以被设置成与其中的一个相连。只要这个连接的地雷被激活,所有其他地雷将同时被激活。
如果连接的地雷引信失效,所有链式反应引信将连接到设置的第二枚地雷。
反步兵地雷的杀伤力也很惊人。一旦被激活,每个反步兵地雷可以在0.1秒内从20厘米深的土壤跳到1.2米的高度。爆炸冲击波绝对杀伤半径达到5米,钢珠碎片数以千计,杀伤半径12米。
而且每个地雷都有隐身效果,可以隔离大部分现代探测器。至于二战时期唯一的金属探测仪,是不可能找到这个埋在土里的地雷的。
看到这么先进的反步兵雷,卫山河是无比幸运的。好在执行任务的时候,后人并没有遇到如此变故。
如此可怕的反步兵地雷,即使有强大的扫雷技术,也会是所有步兵的噩梦。
最可怕的是,这种地雷极难清除。一旦使用无线连锁反应引信,这种地雷根本很难拆除。
即使是此时完全了解这个地雷的卫山河,如果真的遇到类似的地雷,也没有把握拆除,只能祈祷不会遇到。
但是,只要一想到这个东西只有我一个人,卫山河心里的那点点不安顿时烟消云散。
唯一比较纠结的是,智能反步兵地雷虽然先进,但在明天的战斗中帮助不大。
事实上,卫山河真想在暗中给小鬼子制造点小麻烦,直接斩首坂田联队总部都有可能。
但很可惜,之前我看了一下日本鬼子的圆形工事,就放弃了这个想法。
常驻师的小鬼子以挖工事出名。各种圆形工事首尾相连,夜间警惕性极高。悄无声息的潜入是非常困难的。
而且,行动的风险太大。一旦有任何动静,你将面临整个联队的包围。那样的话,只要你正常,你就完了。
其实借助初级地图带来的全息影像,如果不是因为小鬼子的高度警惕性,悄悄潜入小鬼子的阵营也不是没有机会。
而距离八路军几百米的苍云岭,自然是警惕性极高,不会给机会的。
就在卫山河继续考虑要不要去日本人的阵地做事的时候,他听到身后有脚步声,抽着烟。回头一看,是李云龙。
“卫老弟,你怎么还不睡?明天,小恶魔可能连喘息的机会都不给我们。”
卫山河掏出一支烟,递给李云龙,他看到烟上的过滤嘴,好奇地问:“这是什么?”
“过滤嘴,免得咬一口烟叶,过滤一下味道更好,英国烟。”卫山河解释说,1935年,英格丽率先商业化生产过滤嘴香烟。这个时代,这个东西目前只能推给英国人民。
“味道真的不一样。好多了。很顺口。”李云龙耸了耸肩,为自己点了一支烟,吸了一口。“你怎么还没睡?”他问。
“我在想,要不要生个小鬼子,至少让小鬼子今晚不休息。”卫山河说。
“哦,你觉得怎么样?”李云龙闻言,顿时来了兴趣。
“暂时没有更好的主意。小鬼子长途跋涉来到这里,我们作为地主应该尽心尽力。”卫山河淡淡地说道。
李云龙听后沉思片刻,问道:“有什么办法甩掉日本哨兵?”
卫山河听到这里,他自信地点了点头,说:“只要把日本哨兵甩掉就没问题了。”